越来越有大都市气息的合肥
在不久前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省亮出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名义GDP提升至31874.8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7668.07亿元相比,新增了4206.73亿元。在当前已经公布数据的21省份中,经济增量排第二。而今年上半年GDP总量,安徽超过了上海,跻身“全国十强”。越来越优秀的成绩,来源于多年来的厚积薄发。过去五年,安徽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改革创新,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生产总值“总量靠前、人均居中”
今年以来,我省聚焦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主要指标增长好于预期、快于全国,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0.2%,居全国第6位、比上半年前移1位;两年平均增长6.3%、比全国快1.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快于全国,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安徽省统计局总统计师、新闻发言人肖志颖说。
事实上,在过去五年,安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我省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区域创新能力稳居第一方阵
创新,是安徽爆发力的“主引擎”。
过去五年,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布局,“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2.4%提高到40.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
高铁运营总里程全国第一
五年来,安徽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全面提升。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一圈五区”发展布局也基本形成。全省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一枢五支”机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加快发展;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引江济淮世纪夙愿付诸实施。
我省改革开放也实现重大突破。“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实现战略重组,港航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超6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7.8万户、增长113%。林长制、编制周转池、县域医共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
PM2.5平均浓度下降25%
发展的成果要让百姓共享。
过去五年,安徽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342.9万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每年3261元提高到7670元。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
为了让百姓的天空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安徽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五年来,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站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安徽还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到2025年,我省高质量发展将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