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安徽省拥有38个制造业创新中心 其中2个升格“国家级”
2021-12-09 17:15:32   稿件来源:安徽网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五项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目标是突破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打通“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建立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体制机制。安徽省经信厅科技处负责人今天介绍,截至目前,安徽省拥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已成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安徽省拥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

近年来,安徽以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抓手,按照“高起点、有特色”的标准,一个领域只建设一家的原则,整合创新资源,聚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安徽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安徽省拥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打破制约创新链贯通的体制机制瓶颈,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充分激活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让纸上的、实验室内的创新思想,更好更快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为世界提供“中国产品”、塑造“中国标准”。

近三年来,安利股份牵头的省聚氨酯复合材料创新中心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共计83项,其中已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为61项,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在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研究开发方面已走在行业前列;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项(主持3项,参与1项)、行业标准17项(主持2项,参与15项)。

国轩高科牵头的省高安全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累计申请专利374项,授权发明28项;参与制定2项国际标准、15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孵化1家企业,技术合作及转让15家企业。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立,打破了单元、组织和区域的界限,更好发挥了面向全球的开放优势,强化了同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分工协作,吸引高校院所、行业技术、社会资本等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中鼎股份牵头的省特种橡胶材料及制品制造业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橡塑密封性能演变机制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合作,与清华大学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橡胶密封材料和产品研发项目的合作。

埃夫特公司牵头的安徽省工业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员单位包括61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还与G60机器人产业联盟(143家企业)建立了链接。与美国内基梅隆大学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进行合作,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国星生化公司牵头的安徽省杂环类农药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成员单位之间技术合作,对三废后处理工段进行改造,改造后节约标煤1万余吨/年,减少污泥焚烧量7000吨/年,节约蒸汽、液化气及生产用水每年约4000吨。

两个创新中心升格“国家级”

2021年,安徽省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已成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组建。创新中心以打造一流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策源地为总体战略定位,明确以信息显示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玻璃新材料、节能安全玻璃新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玻璃新材料前沿技术的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及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为主要任务,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智能语音领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布局的首批建设领域。2018年12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聚集语音产业链上下游10家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了安徽省智能语音创新中心。2019年10月,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成立法人实体-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形式组建,成员单位涵盖产业链全环节。创新中心将围绕多语种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和专用人工智能语音芯片等研发方向,构建集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提升我国智能语音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据悉,2016年以来,工业和信息部已布局建设2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