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航货运航班量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国际货运航班量同比实现正增长。今年1月至7月,全行业共保障货运航班(含“客改货”)16.3万班,其中国际货运航班11.7万班,同比增长1.8%。
从主要生产指标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航空货物运输量呈V字形走势,近期已基本恢复正常。3月份开始,运输规模环比出现下滑,其中4月份运输规模下降至42万吨,环比和同比均出现下滑。在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机制的调度指挥下,交通物流的堵点被逐步打通,5月份运输规模环比重新恢复正增长,7月份,全行业共完成货邮运输量53.9万吨,较4月份增长28.3%。
从保障能力看,航空货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显著增强。面对今年以来疫情反复冲击和国际局势不稳造成的物流和供应链不畅问题,民航系统各单位主动担当作为,主要国际枢纽口岸和重点区域枢纽口岸全力保障客货运航班安全正常运行,开通特殊物资绿色通道,对重要货物实施优先保障。航空运输企业积极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建立运贸对接,航空物流企业“一站式”“门到门”一体化物流解决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作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于7月17日正式投运,将大幅提升我国航空物流国际竞争力。
今年以来,民航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航空运输发展,推动我国航空货运在复杂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依然保持了2021年以来的恢复态势。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占芬认为,我国航空货运航班量保持高位运行,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从内部环境看,国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各地纾困政策、制造业强链补链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激发国内需求回暖,对货运航班量高位运行形成支撑。二是从海外生产需求看,上半年,适合航空运输的生产设备零部件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对我国总出口的同比贡献超过了80%,海外生产需求对我国航空物流发展起到重要拉动作用。三是欧洲由于俄乌冲突、能源危机、劳动力短缺等原因导致供应链受阻,产品供给受到影响,部分需求转移至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替代效应对货运航班量的高位运行起到了一定作用。
民航局运输司司长梁楠表示,下一步,民航局将持续做好航空物流发展和保通保畅工作,为稳住经济大盘、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贡献力量。
虽然我国货运航班上半年维持在高位运行,但目前货运生产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占芬认为,下一步,在稳定现有航空物流发展节奏的基础上,应当着眼长远,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核心,做好保通保运保供工作。一是着力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积极引导航空物流企业加强与国内重要枢纽机场、物流园区、自贸区、综保区等物流集聚区的合作力度,加强产业协同和融合发展。二是着力提升航空物流网络服务能力,加强“枢纽+通道+网络”的构建,大力支持航空公司拓展配送网络,延伸空地产业链,补齐海外网络的短板。三是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航空物流全产业链的智慧化水平,加强物流全球跟踪等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同时应加快研究、应用低碳等新技术,以适应全球航空业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将目前航空物流复苏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能。
民航业专家林智杰认为,民航货运下一步应当着力提升四大能力:一是提升国际网络能力,要建设国际主货运枢纽和境外区域分拨枢纽,通过国际货运跨航班中转实现低成本高时效目标;二是提升门到门能力,通过自营或合作方式,将货运服务链条从空中延伸到地面,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三是提供高价值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冷链、生鲜等运输能力;四是提升第三方集成服务能力,例如为时装企业、医药企业、高端制造业等行业深度内嵌企业生产运输流程,提供高时效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第三方集成物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