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9月9日,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在合肥启动。本次试验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实施,旨在着眼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将碳循环纳入研究框架,从多圈层相互作用、垂直大气结构的视角,通过多平台、多手段、天地空一体化协同观测,揭示淮河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特征,研发发展更加精准的流域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技术。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气象局将统筹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大气科学试验,第二次淮河试验正是其中之一。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中旱涝灾害最频繁的流域,更是典型天气气候敏感区和气候脆弱区。
据了解,1996-2001年,由著名科学家,北京大学赵柏林院士主持,中日联合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淮河流域,开展了第一次淮河流域大气科学试验——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简称为第一次淮河试验)。第一次淮河试验是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计划(GEWEX)在亚洲季风区开展的气象、水文观测试验,试验及后续研究取得大量成果,进一步了解东亚季风区(主要是梅雨区)中尺度降水系统的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及其与陆面过程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区域气候水文模式,提高了延伸期天气、气候预报时效以及降水的预报精度,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淮河流域的能量与水以及碳循环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使得旱涝和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更加频繁,严重威胁淮河流域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一次淮河试验距今已20年,淮河流域能量平衡、水分循环和碳收支出现了新的规律特征,这就需要第二次淮河流域试验,认识新的气候、环境与水文变化规律,提升气象精密观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规避气象风险,为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201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流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入认识淮河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对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
据介绍,第二次淮河试验将着眼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计划利用8-10年的时间,通过多平台、多手段、天地空一体化协同观测,开展陆气相互作用综合野外观测试验等4大试验,以及淮河流域能量和碳水循环的规律特征及其对天气气候与旱涝等灾害的影响等5个方面研究;揭示淮河流域能量与碳水循环特征,掌握能量与碳水循环对干旱、洪涝以及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机制,发展更加精准的天气气候与极端天气监测预报技术,提升流域防灾减灾、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王兵 记者 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