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六安:大别山下的热土
2022-10-28 14:55:15   稿件来源:学习时报

六安之名得自汉武帝,其取“六地平安”“陆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国。其地襟江济淮,连豫望吴,据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扼中原至东南沿海交通要冲。由南至北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平原,一市之内而风土人情大相径庭,百里山水画廊移步换景,是著名的园林城市。

皋陶故里

淠水汤汤,六地苍苍,鸿蒙未开,天地洪荒。先圣皋陶,应天瑞降,辅佐夏禹,治水安邦;敬天勤民,整饬农桑,河清海晏,天下泰康……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皋陶祭祀活动在六安仍然保存着一年一次的传统,如同尚法崇德一直在六安人民的血液中流淌。

皋陶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被尊为“中国司法始祖”,其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成为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产生的重要精神渊薮之一。其封地在古六国,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汉时六安人文翁“仁爱好教化”,创办了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被汉武帝高度褒扬并推广到全国,直到如今六安仍有着崇教尚文的民风。

英雄辈出

六安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很多地方“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乡乡有将军”。早在1920年初,以朱蕴山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就创建“中国革命小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等组织。1921年六安籍高语罕编写的《白话书信》是安徽最早、最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革命文学先驱、金寨人蒋光慈所作的《少年飘泊者》,唤醒、激励了当时的先进青年,他们怀揣着这本书投身于滚滚革命洪流之中。

诞生于金寨的红25军是一支典型的“童子军”“娃娃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十几岁。就是这样一支娃娃军,他们为迎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截断西兰公路,打破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笔给25军军长徐海东写信借款2500元,25军克服困难拿出5000元,为中央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令人称奇的皮旅孤军铁流千里,能够冲破蒋军十数万大军围追堵截突围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队沿途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一到天黑群众纷纷来到部队驻地,反映周围敌情,指认敌军仓库,彻夜为部队补充粮食和草鞋,为皮旅千里奇驰护航。

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要战场,当部队首长宣布了千里挺进的任务后,许多老红军高兴地说:“大别山是老根据地,到了那里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一样,打起仗来顺手。”在这里进行的张家店战斗,获得了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半年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先后歼敌6.9万人,解放2400万人口,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大量兵力,建立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六安28年红旗不倒,30万先烈捐躯。其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25900多人;先后组建了18支主力红军队伍,金寨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这里还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之一的许继慎(1994年增补至36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我军现代军事后勤奠基人洪学智等著名将领,共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这背后是六安人民砍不尽的头颅、凉不下的热血,无数忠魂忠骨夜枕巍巍青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谣也随着皖西子弟的足迹传遍大江南北,大别山的峻岭险关铸就了皖西人民勇于反抗、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

铸就天河

六安自古就注重蓄水兴利,战国秦汉时期修筑的著名水利工程水门塘、安丰塘、七门堰等工程便是源头。但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皖西地区非旱即涝,旱涝频繁。

上世纪50年代,为根治水患,解决皖中、皖东缺水问题,六安计划建设淠史杭灌区,其规划得到省委认可。当时,11条干渠同时开工,资金以及建设所需各种基本材料还没有得到保障。通过争取,六安得到一个参加全国水利水电工作会议的机会。专署专员赵子厚和淠史杭工程建设副指挥吴琳两人带去了宣传淠史杭工程的资料200多份,在会场上把灌区的全图挂在墙上,淠史杭“沟通三河”的精妙构思和宏大气魄令与会者叹服,赵子厚生动感人的演讲,引起轰动,并获得了水电部的支持。

工程中,面对种种困难,老区人民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黄礓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3个水泥厂。以最高日上工80万人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终于实现了“叫高山低头,要平岗让路”的目标,实现了“水在岗上流”。

六安历时14年,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由“5大水库、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的庞大灌溉系统。空中浪涛响,天际白帆飘,这条堪称奇迹的“人间天河”,如同蜿蜒巨龙,给江淮大地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拔掉穷根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安金寨县大湾村,他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六安始终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全市之力攻克了贫困堡垒。全市70.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这是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对习近平总书记许下的庄重诺言。6年来,她响应党的号召,坚定履行诺言,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大湾村的建设中去。如今,大湾村早已摘掉贫困的帽子,“山上种茶,家中迎客”已成为村民致富法宝,大湾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明星村、示范村。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老区人民正沿着党中央擘画的乡村振兴伟大蓝图,接续奋斗幸福美好的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