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安徽:实施“两大工程” 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2025-09-02 09:17:29   稿件来源: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农村供水保障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安徽省水利厅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建设,稳步提升农村24小时供水保障水平,让更多农村人民喝上了放心水。

今年底皖北农村都能喝上引调水

2021年,安徽启动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规划利用淮河干支流的地表水和引调水作为水源,建设地表水厂和配水管网,替换原来的地下水水源,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2256.86万农村人口地下水水源替换任务。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地表水厂31处、完成投资235亿元,完成农村地下水水源替换人口1346.05万。

以涡阳县为例,全县布局1个取水口、3处地表水厂,总供水规模24万m3/d。取水口设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西淝河输水通道,设计流量2.7m3/s,地表水共用输水管道分送至3处水厂调蓄池。2024年底,涡阳县地表水厂和涡南地表水厂建成投产,兼并31个小水厂,实现了城乡12个乡镇街道的108万人地下水水源替换。

2025年正在实施龙山地表水厂,目前净水厂已建成,正在联动调试,预计2025年9月底前投入运行、供水到户,完成66.2万人地下水水源替换。届时,涡阳县将全面实现县域城乡供水水源替换。

记者了解到,2025年度,安徽计划年度建设项目34个,全面完成剩余910.81万人地下水水源替换任务,替换人口涉及4个市12个县(市、区)。截至8月底,部分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正在开展水源替换调试。

2277.7万农村人口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2021年,安徽启动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分区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计划2025年底前提升2277.7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巢湖市通过规划分巢北、巢西、巢南三条供水线路推进城乡供水“一张网”,逐步关停全部乡镇水厂,由城市二水厂、三水厂通过管网延伸直接供水。截至2024年底,巢湖市共有水厂13座,总供水规模为6.7万m3/d。至2025年底,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乡镇街道水厂将全部关停,农村地区将全部通过市三水厂和市二水厂管网延伸供水,供水水源为长江,设计供水总规模38万m3/d,覆盖全部农村供水人口61.68万,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淮河以南地区实施农村供水工程2129处,建成规模化供水工程51处,完成投资199.32亿元,已提升1661.9万人供水保障水平。至2025年度,安徽计划建设工程1180处,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人口615.8万。截至8月底,已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人口176万。

2201个村庄解决不能24小时供水问题

2023年起,安徽全省开展农村不能24小时供水问题专项治理,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6601个村庄、93.03万人不能24小时供水问题,2023年至2024年已“解决”4400个村庄、66.28万人。

2025年度,安徽将“解决”不能24小时供水问题2201个村庄、25.75万人口,涉及合肥、亳州、宿州、淮南、六安、宣城、池州、安庆、黄山等9个市共33个县(市、区)。截至8月底,已“解决”不能24小时供水村庄449个、人口4.49万。

农村供水水平居于全国领先位置

如今,安徽各地按照“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建设思路,加快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和淮河以南农村供水保障提升“两大工程”,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供水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2021-2024年,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减少2691处,但总供水规模增加135万吨/天,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提高到94%,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两大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全省农村人口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2021-2024年,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434亿元,实现皖北地区1346万人地下水水源替换,提升淮河以南1662万人供水保障水平。同时,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每年大幅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促进皖北地区地下水位回升,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