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阜阳新闻

获“新村芦蒿”特殊奉献奖十大人物有感
2022-01-24 15:36:32   稿件来源:阜阳公众网

2022年1月19日下午,阜南县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打来电话,让我后天上午9:00去领奖,说这个奖是群众评的,说我是新村镇芦蒿产业发展的奠基人,所以授予我“新村芦蒿”特殊奉献奖。我离开新村镇二十年了,突然收到领奖通知,我感到既惊讶又欣慰。回想发展芦蒿生产,那是我二十年前在新村镇当书记时作出的决定,时间这么久远了,怎么现在还有人记得我,还要给我颁奖。

接着,张书记又通过微信发来一条让我腊月十九日上午9:00,举办第四届新村全民芦蒿节仪式信息。我非常高兴,也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参加,很想见见那里的老朋友和父老乡亲,特别想看看那里的芦蒿。

03 芦蒿大蓬基地  孙向东摄.jpg 

时光荏苒,回想二十年前的2000年七月份,是我刚到新村镇任职的第一年,那时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来源是每年种植的一麦一玉米,几乎没有经济作物。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富民强镇,我和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寻找富民之路,经过走村入户与农民交流,得知于洼村农民孙汉林、孙国胜、孙启友等人,在南京八卦洲打工种植芦蒿且效益可观,经过在当地试种几亩,每亩收入都在15000元左右,那时一年午秋两季的小麦和玉米加起来的收入还不到1500元,种植芦蒿一季的收入比种植小麦玉米一年的收入还要高出10倍以上。

07 收获 孙向东摄.jpg

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土特点等,造就了“新村芦蒿”具有口感清脆、芳香浓郁、色泽靓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于是我和同志们经过与农民座谈、讨论和研究,决定大力发展芦蒿生产。镇村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都很高,于洼村几个在南京种植过芦蒿的农民,带头宣传,带头种植,向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一下子就发展了2000多亩,而且是集中连片,当年县委、县政府还组织全县的党政干部100多人进行了观摩。第二年周围的梁寨村、大张村等开始了大量发展,第三年全镇就达到了10000多亩。记得镇政府当年还给于洼村奖励10000元,对发展有功人员奖励5000元。当时心潮澎湃,发展芦蒿的决心很大。所有的事情,一切都为芦蒿让行、让位。那时,镇里对干部的考勤制度是比较严格的,特别是请销假制度,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外出和不来镇里开会,但是只要干部是外出卖芦蒿,无论多少天,都可以放行。

IMG_6375.jpg 

现在,经过镇村干部群众的努力,“新村芦蒿”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农业农村部“绿色农产品”认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些都是现任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和党委、政府的功劳。目前,新村镇芦蒿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拥有芦蒿高科技产业基地各类加工、营销等企业40多家。通过不断技术支持以及种植户摸索,一年可以收割三到四茬,年产值已达3亿多元,人均增收6000元。 当时的一个决策,没想到今天还能为新村镇的广大群众带来这么大的收益,现在看起来是一个正确的决策,是与人民群众一起座谈、论证、研究作出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1月21日腊月十九日早晨,正当我要去参加新村镇举办第四届新村全民芦蒿节仪式的时候,县委办打来电话,通知我参加全县信访工作会议,无奈,领奖就只能遗憾的让县人大农业农村工委主任马峰代领了。

颁奖.jpg 

上午11:00,信访会结束了时刻,马峰同志通过微信传来新村镇给我颁的荣誉证书照片,上面写着:“张建恩同志荣获阜南县新村镇第四届全民芦蒿节、“新村芦蒿”产业发展特殊奉献奖”。还配有一段新村芦蒿”特殊奉献奖人物颁奖词:“新村芦蒿”发展不能忘记他,二十年前他的果断决策、辛勤付出为现代“新村芦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彼时的党委书记全力以赴发展芦蒿产业,创造过历史的辉煌;此时的县人大副主任依然心系“芦蒿情缘”,给与“新村芦蒿”倾心支持。——“新村芦蒿”产业发展奠基人张建恩”。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暖洋洋的,我想到了一句话——作为党员干部,只要为人民群众做出一点有益的事,人民群众就永远不会忘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新时代以来,久居市区的人们,厌倦了都市熟悉的一切,一种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消费观念,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将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热潮。所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势在必行。我任职的第三个乡镇赵集镇的乡村旅游已经起步,是一项富民强镇的好产业,可以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大有可为。阜南县赵集镇素有“生态赵集,蔬香小镇”之美,特别是刘大郢、刘集等村有着天然的旅游资源,恰似一个世外桃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意境尚可寻觅。

图片1.png

创意定位为“心中桃花源·乡愁栖心地”。项目以人文主题公园为主,以“皖北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为载体,展现千年“陶渊明隐世文化”主题,创建集旅游观光、采摘体验、村庄民宿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产品变精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把农村建成生态经济带、城市后花园。

虽然我现在离开了赵集镇,但是我希望赵集镇的乡村旅游能象浙江台州的后岸村、贵州遵义的花茂村一样兴旺发达,造福一方百姓。说不定再过二十年还会有人给我颁奖,也许不会,没关系。当年发展芦蒿生产,也没想到今天的颁奖,只要能为人民群众做点好事,想想就是一种欣慰。

 

(作者:阜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建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