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自2021年11月,市医保局在全省率先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起到良好效果。
一是坚持惠民导向,降低费用负担。在界首市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试点一年多来,市医保局强化配套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方式杠杆调节作用,试点工作得到医疗机构大力支持,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人均总费用、统筹基金、自费金额明显降低,实现了预期目标。通过试点开展,引导群众就近就医,中医适宜技术门诊就医共惠及7262人共计34007人次,平均每人就医4.68次。与试点改革前同期相比,医疗总费用由人均1144.63元降低至363.91元,患者自费金额由人均248.61元降低至129.59元。
二是坚持政策定向,降低住院人次。组织辖区中医药专家充分调研、论证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的可行性。印发《关于执行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按病种付费的通知(试行)》,科学遴选中风病、膝痹、眩晕等12个中医优势病种,逐一制定门诊诊疗方案,科学测算每个病种定额标准和基金支付比例,明确病种医保编码和门诊次数。12个中医门诊病种与试点前同期相比,住院治疗人次由之前的2424人次降低至1587人次,降低3.49%,有效遏制了小病大治、降低指征住院等问题。
三是坚持宣传引领,提升医疗机构支持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职能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借助线上线下各类平台媒介,广泛宣传解读中医门诊按病种付费试点政策,引导基层医疗机构采用“简、便、效、廉”的中医适宜技术开展门诊治疗。组织开展“未病先防,健康你我”志愿服务活动,普及传统中医文化。试点地区有中医治疗资质基层医疗机构共18家,均积极申请加入试点,并持续提高中医治疗水平,试点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中医资质医务人员增至80余人。
四是坚持规范流程,提升基金监管有效性。规范病历书写和数据上传,首次门诊病历必须填写患者主诉中医症候、治疗穴位、治疗手法、方药剂量等,并实时上传中医适宜技术收治诊疗明细;规范收治和报销,按照门诊病种临床路径,制订对应中医适宜技术门诊诊疗技术规范,试行病种严格按照诊疗规范收治,就诊一次结算一次;严格患者登记监管,印制中医适宜技术门诊登记台帐,门诊患者就医进行签字确认,台帐包括患者首诊病例、结报票据等,抓实日常监管;充分利用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加强中医门诊治疗实际天数和执行治疗项目监测,对医疗服务项目提供不充分等违规行为,及时进行查处。通过数据筛查、病例抽查、电话随访等方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全覆盖检查,人均医保基金支出降低,统筹基金人均231.29元,相较于同期同病种住院人均954.22元,人均节约722.9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