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 激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
2024-08-21 10:19:22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
当前,安徽省农村三产融合经多方发力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形成了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新格局,建成了一批类型多样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农村一、二、三产之间相连越来越紧密、发展越来越协同,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得到了有机整合,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 全产业链示范 深耕“一县一业” 国字号农科院所落户;建设500亩科研基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5个;推广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在安庆市望江县华阳镇,一个镇的“试验大田”长出的“全产业链示范”在全县遍地开花。 如今,望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里,正有序有效地做好补链、优链、强链工作,“全链条”式发展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链式”结构。望江县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雷池镇,现有烘干公司10家,可以实现日烘干1045吨,有大米加工厂7家,与本镇的276个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了种植协议,种植订单化让种植大户稳稳地获得收益,并通过订单化生产可以为县内外供应4.83万吨大米。 加强三产融合,完善“链式”环节。如今,望江县依托农文旅不断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延伸水稻种植附加值。例如,依托丰收节文旅活动、特色美食望江炒饭、早点加工厂等,以“稻油轮作”深耕传统农业产业。 依托“稻油轮作”,望江县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优质“望江大米”生产规模达3.2万公顷,年商品量30万吨,销往江西、湖北、上海、广东、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 全产业链示范深耕“望江大米”的实践,是近年来安庆市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深耕“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庆市聚焦“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大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业”。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例如,安庆市宜秀区以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线,打造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怀宁县获批创建2023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望江县着力产业振兴,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科技赋能 做强“精品农业” 近年来,安徽省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运用新模式、新技术做大做强“精品农业”,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通道和农民就业创业增收通道。这种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科技赋能带来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等引入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推广良种、良方、良法,提单产、增品质;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种植大户超5000人次;与农科院校等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专家深入农作物种植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近年来,望江县开展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的深度合作,以科技支撑强化科学田管,请知名专家下田“把脉”,通过一系列科技手段,深耕优质水稻,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盛夏季节,是稻飞虱混合种群防治关键期,合理使用农药,及时做好虫害防治很重要。”近日,望江县雷池镇农技站农技师走入田间,指导种田大户做好病虫防治,“只有下田‘把脉’,才能针对性地为粮农提供有效的农技服务。” 科学田管,是望江县深耕优质水稻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望江县着力推广良种、良方、良法,提单产、增品质,不断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望江县依托已签订合作协议的农科院校等科研机构,在不同的节令及农事节点,邀请栽培育种、农经管理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深入农作物种植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超5000人次。 “小草莓”做成“大产业”,是全国百强县、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长丰县极具“示范性”的现代农业案例。得益于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长丰县成为全国设施草莓第一县。 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优势,长丰县引进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等高能级农业科技平台,促进农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聚焦种业“芯片”,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拥有12家大型农作物育种育苗企业,实现种业产值20亿元左右,其中“江淮园艺”“安徽国豪”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 长丰县坚持科技龙头引领,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利用智慧农业谷等“五大平台”,加速智能菌房、测土机器人等成果转化,赋能升级“大田作物、草莓、奶业、碧根果、稻虾”5个农业全产业链。通过科技赋能,长丰的草莓专业合作社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能迅速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产业稳定增收、农民持续增富。 “长丰草莓”这一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大幅提高农民的增收致富能力,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接二连三” 让一产衍生更多利益 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让一产“接二连三”,衍生出更多效益。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主导产业在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科技研发、社会化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发展电商等销售,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格;通过推进农旅融合,让农业产业向新型消费靠拢,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三赢”。 “三联三增”打造富锌产业,是桐城市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探索出的一条路径。 联校增技。桐城市引导经营主体与安徽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成5家企业千亩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8家企业500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联企增效。桐城市双港镇成立省内首家乡镇级渔业协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会员分工合作,构建集“研发—加工—仓储—展销—物流”于一体的特色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联农增收。桐城市推广稻虾、稻鳖、稻鳝等农田综合种养模式,2023年新增种养大户268家,带动种养、销售、餐饮、出口等产业就业1580人;带动周边270余户脱贫户及低收入人群,户均年增收3800元。 在聚焦现代农业、提升综合效益上,阜阳市下了功夫。 该市持续优化粮食结构,以优质专用品牌小麦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粮食产量达107.44亿斤,占全省12.9%,连续10年超百亿斤,居全省首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700万亩,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工程成为全国样板。 该市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并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0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8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达7家,全市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6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454亿元,稳居全省第一。 阜阳市通过推广特色农业“1+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持续优化特色农业生产布局,建设特色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和集聚区,做好“土特产”文章。与此同时,该市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利用“农业+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生产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休闲农业产业。 当前,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本地区优势发展布局现代农业,按照“第一产业是基点,第二产业是重点,第三产业是亮点”一体化发展思路,科学制定“一个接一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突出优势做强“一产”,为“接二连三”打牢基础;突出企业做优“二产”,加大农业“接二”力度;突出特色做活“三产”,加快农业“连三”进程。通过三产发展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和谐美丽。(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旭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