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以“信用”之力优化营商环境 |
2021-07-23 09:37:31 稿件来源:信用阜阳 |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主体守信履约,形成良好的信用链条,是维系错综复杂的市场交换关系和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条件。 记者从阜阳市发改委获悉,截至7月初,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步明显,在今年全省信用工作考核中,阜阳市排名第5,位列第二方阵,全国地级市信用监测总体排名第60位,知信用、懂信用、促信用、用信用的格局正在形成。 信息归集扩容增面 市信用平台已归集信用数据2.08亿条 围绕创建信用示范区,阜阳市市信用平台与市数据资源局实现数据共享实时对接,升级完成了新版“双公示”系统、联合奖惩系统、信用报告查询,新建了公共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合同履约系统、信用承诺履约跟踪系统,完成了辖区内政务服务大厅接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门户网站。 阜阳市信用平台已汇集43个市直单位、8个县市区政府以及纳税、社保、水、电、气、物流、合同履约、信用承诺、知识产权及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等信息,归集信用数据2.08亿条、“双公示”信息105.6万条、“红黑名单”3.7万条,“信用阜阳”网站访问量突破250万次。 此外,阜阳市引入了第三方信用机构协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如科大国创、阜阳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金电联行等。 为推动跨地区合作交流方面,阜阳市先后与南京市达成战略信用合作协议,与皖北区域(蚌埠、淮南、亳州、淮北、宿州)达成“皖北六市”信用合作框架协议,在信用制度共建、信用信息共享通畅、信用监管共为、信用品牌共创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 实行信用承诺制度 已开展市级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事项39项 阜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阜阳市不断推动信用信息嵌入政务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助力实现“一网通办”。强化事前信用审查、事中事后信用监管,推动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由“先批后建”改为“先建后验”。目前,相关工作措施已纳入阜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并强化应用信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获得市场资源、建立轻微偶发失信企业豁免清单制度,支持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全面治理失信行为、保护企业正当权益等信用工作新政策。 在实行信用承诺制度方面,开展经营者准入前的诚信教育,推进运用信用报告,加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司法鉴定、劳动保障、职业培训等22个领域,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对失信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启动提示约谈或警示约谈,相关评价结果及时推送至市信用平台。 另外,阜阳市市级信用承诺事项清单明确的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事项数量172项,市级实际开展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事项数量39项。具体落地的审批替代型信用承诺事项涉及司法、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建设、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城市执法、农业农村等领域,已经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果。 与此同时,阜阳市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工作有序开展,信用核查已嵌入市直单位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各环节,全面开展信用信息查询工作,目前,阜阳市信用查询10万余次,600余家企业因涉及不良信息,在申报专项资金和评先评优中,受到减少补贴金额甚至被取消申报资格等相应限制。 同时,开展全市企业失信行为修复专项行动,对符合修复条件的涉及一般失信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目前,已对12931家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并在“信用中国”网站上完成修复流程。 拓展信用应用 全市企业信用贷款总额为274.9亿元 信用应用在拓展中不断取得实效。5月27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建成了阜阳市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简称“阜阳金服”),目前部署在“皖事通”,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融资信息撮合、金融产品超市、线上信贷产品、服务综合评价等,并把现有的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金融顾问平台作为子平台嵌入其中。截至7月初,阜阳金服已入驻金融机构34家,开发金融产品172款,注册企业474家,累计发布需求513笔,需求金额18.60亿元,授信209笔,授信金额10.06亿元,成功放贷171笔,放贷金额6.42亿元。 同时,界首市率先建设了“信易贷”平台,临泉县开展了“金农信e贷”、阜南县开展了“信易担”、颍泉区开展了“信易批”、颍上县开展了“信易游”、太和县开展了“信易阅”、颍州区开展了“信易保”等试点工作,基本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路”,信用贷款总额为274.9亿元。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依托 “阜阳市中小企业与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收录企业信息11.3万条,收录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222.12万户,评定信用户1.9万户,信用村261个,信用乡镇5个,引导农村增强诚信意识。 信用应用还推动了政府效能提升。市城乡建设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将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到建筑工地差别化管理、银行信用贷款、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等场景,通过信用约束促进市民主动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