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组织科研”需系统推进 |
2022-10-25 09:27:42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
面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新一轮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本文对何为有组织科研、高校有组织科研特征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有组织科研的本质特征 高校有组织科研需分离于传统院系结构。院系是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院系组织的建设基于学科,是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建制化的产物。学科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分类,院系组织通常与某一单一学科相对应,院系结构成为学科知识的区隔。各学科学者组成“部落式”的学术共同体,在各自学科知识领域内以院系组织为载体开展学术研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以学者的学术旨趣为主导,学者们通常在院系组织之下基于自身研究兴趣聚焦单一学科的某一方向开展研究,较少关涉其他学科知识范畴,久而久之,由于学科研究范式、学科制度、学科归属、学科文化等的差异,学科组织之间形成交互的壁垒。由此可见,这种科研模式以院系为载体,以学科为主导,由学术兴趣所驱动,研究力量分散,对于需要跨越学科界限攻克的复杂、前沿、重大研究问题,往往无力应对,因此,有组织科研需要超越传统的院系组织结构,避免受既有森严组织壁垒的羁绊。有组织科研是一种能够跨越高校学科组织界限、高效整合内部优势多学科资源协同开展任务导向型研究的科研模式,通过高校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建制形式开展目标明确的科研任务。 高校有组织科研以回应外部需求为导向。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策源地,应及时有效地回应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紧迫需求。回应外部需求主要涵盖四个维度。一是回应国家的战略需求。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高校应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国家安全等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二是回应全球性战略需求。新冠肺炎疫情、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全球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越发凸显,高校应主动回应,有组织地对这些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三是回应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我国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高校要为省域与市域层面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动能,就区域一体化、区域融合、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开展针对性、有组织研究。四是回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针对当前我国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状况不理想的状况,高校应有组织地对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技术优化等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服务。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高等教育机构知识生产与现实知识需求的调节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塑造了高校学者自主生产知识的惯习,学者自主知识生产是学科内向型的,以学科自身知识体系增长与分化为旨归。而这无法满足现实问题对知识的实际需求,出现知识生产的供需矛盾。现实问题往往是极其复杂的,并非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具有超越学科领地的跨学科性和跨越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垄断性机构的跨界性。高校有组织科研是有效平衡高校知识生产学科导向与任务导向的调节器。一方面促使高校任务导向研究与学科导向研究共生。有组织科研使高校教师能够结合自身学术兴趣开展契合现实需求的任务导向型研究,实现学者学术抱负与资助者利益的兼顾,避免高校只开展学科导向研究而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或被利益牵引偏重开展任务导向研究而渐渐忽略了学术旨趣导向研究。学术旨趣研究往往是重大基础研究发现的源泉,关系到原始创新。因此,高校有组织科研应实现两者的共生。另一方面形成高校学科导向研究与任务导向研究之间的张力。高校有组织科研应游离于传统的院系结构,与学科研究保持适当的张力,避免因满足外部现实需要而造成对传统院系研究范式的“扭曲”或冲击。同时,通过学科研究坚守学术标准,实现对任务导向型研究质量的控制。 2 高校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的策略 第一,多路径建立有组织科研载体。如同学科导向型研究依托院系组织开展一般,高校有组织科研同样需要相应载体的支撑。首先,高校可通过孵育路径发展有组织科研机构。灵活性是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有组织科研机构亦应体现出灵活性。高校在早期发展有组织科研载体时可通过专项计划或项目的形式建立非实体的有组织科研载体,围绕外部科研任务或特定科研目标组建虚拟跨学科研究团队,待非实体的有组织科研团队发展成熟后将其转化为实体有组织科研机构,即遵循由非实体到实体有组织科研机构的孵育发展路径。孵育式发展路径可以有效保障有组织科研机构根据现实需要灵活地增设、扩展以及终结。其次,高校可通过衍生路径发展有组织科研机构。对于实体有组织科研机构,高校可优先创建独立建制的有组织科研机构,其完全独立于院系之外,且与传统学院平级,以确保有组织科研不受传统院系组织结构的困限,能够灵活地逾越学科界限针对重大战略问题、前沿问题、现实急迫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研究。在独立建制有组织科研机构发展至一定规模之后,可创建其他形态的有组织科研机构,如设立由多所大学合作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跨校有组织科研机构,即遵循由单一形态到多样形态有组织科研机构的衍生发展路径。 第二,强化高校内部优质资源的统筹整合力。高校内部基于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致使高校优质资源分散于学科(学院),这阻滞了高校优质资源的跨学科聚拢,因此也制约着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高校应建立调配优质资源以保障有组织科研的相应机制,一是建立吸纳优质师资加入有组织科研的机制,制定有组织科研计划或项目遴选制度,允许优秀教员以原属院系教员和有组织科研团队成员的双重身份加入有组织科研计划或项目,并建立对应的评价制度对其参与有组织科研计划或项目的工作予以认可和评定,纳入考核、晋升、奖励的范畴;二是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的共享机制,保障实体与非实体有组织科研机构能够共享校内高端仪器设备等,避免因仪器设备等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建立校级层面的有组织科研推进委员会,由校长或主管科研的副校长牵头,各学院院长、科研机构负责人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学校有组织科研发展战略、有组织科研机构建设、资源配置,通过种子基金等激励方式吸引教师跨学科参与有组织科研,协调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有组织科研与传统学科研究互促共生等;四是建立多级有组织科研体系,重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使其成为我国有组织科研的重要引领力量,同时大力发展校级有组织科研平台,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体系,形成多级有组织科研机构的对接融通机制。 第三,加强多主体间知识交换。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高校不再是垄断性的知识生产机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特征,因此,高校应着力深化知识的外循环,加强与外部多元主体进行知识交换。首先,高校可设立涵盖政府部门、领军行业企业、国际组织等人员的有组织科研咨询委员会。通过外部多元关键主体的协同参与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方向及布局指引,加强与国家、人类社会、区域、行业企业的知识交换。其次,借助有组织科研机构培养战略科学家。高校通过与外部多元主体紧密的知识交换,使有组织科研机构将成为知识交互中枢,具备培养精通科学、能够统揽全局的战略性人才的优势,高校应成为战略科学家培养的主战场,最终实现由战略科学家领导高校的有组织科研活动。再次,着力推进科教产融合。科教产融合可使高校知识生产与外部知识需求实现高效衔接,同时,高校与外部重要利益相关者进行知识交换是实现科教产融合的重要路径。高校应强化科技创新与输出,并以科技反哺高校教育与科研;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吸引行业企业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经费,以新知识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升级再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