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劳动教育,发挥主阵地功效 |
2022-12-09 10:41:27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全国高职学校招生550余万人,相当于十年前的1.8倍,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无疑,高职院校成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由此可见,落实好劳动教育既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然而,目前一部分高职学生群体劳动意识淡薄,学习主动性不强,好高骛远、沉不下心、浮于表面,没能正确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亟须在劳动教育实践中锤炼品德、练就技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定位存在偏差。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缓慢,教学内容没有紧盯劳动新形态、新要求,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二是劳动教育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一些高职院校未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和科学评价体系。劳动教育涉及日常教学、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后勤及产教融合企业等多部门协同合作,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给予保障,高职院校需要从劳动教育制度体系上做好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无论是在专业教学特点、教学组织实施、劳动教育设备等内部机制管理方面,还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外部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能真正有效地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实训之中,职业院校“德技”双赢的育人效果更容易显现。 打通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至关重要。第一,我们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据中央相关精神指导,设置定位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优化课程,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第二,我们需要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并与专业实习实训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打造一支专业教师、理论教师、双师型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高质量劳动教育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实习实训是高职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有机融合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习实训中,高职学生不仅能够在专业技能实践操作中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劳动情感,还能在劳动实践中体验职业、了解社会的同时,进一步校正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岗位劳动实践中,学生能身临其境体悟到细致入微的实操、一丝不苟的规范,以及对工作认真严谨、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彰显的钻研创新的工匠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劳动素养,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劳动态度。 第三,我们还需要优化劳动教学评价机制。劳动教育考核应独立成体系,既要对学生劳动教育效果评价考核,同时也要对教师劳动教学进行评价,构建双向评价机制。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主要以劳动态度认知、劳动实践能力来进行考核评价,以劳动活动参与率、劳动实际效果等为主要评价考核内容,将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业成绩,并进入档案,作为评先评优、升学就业重要依据。 (作者:王康,系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