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秋菊扶贫记
2019-12-11 10:12:41   稿件来源:阜阳公众网


行走在冬日的皖北大地,虽然气温接近零度,但天空晴明,艳阳直射,暖抵心窝。


来到安徽砀山陈寨村,一眼便瞅见“菊姐”扶贫工厂,人未到,欢歌笑语夺门入耳。


“唱得好,再来一段!”朱欢欢一曲唱罢,秋菊带头鼓掌。


拄着双拐、坐着轮椅,身体残疾的伙伴们放下手里的活,围拢过来,眼中含笑。


“大家干活累了,时不时就来上一段。”秋菊见到记者,走过来打招呼。朴素的她,每说一句,就跟着一串爽朗的笑声,让人倍感亲切。


杨秋菊和她的扶贫工厂。李希蒙摄


秋菊姓杨,今年40岁。早年随丈夫组建的“挚爱残疾人艺术团”东奔西走,除了负责开车,还洗衣做饭,照顾残障团员的饮食起居,是他们心目中的“菊姐”。


4年前,丈夫突患重病,让秋菊家里失了顶梁柱,艺术团也眼看着要黄。但是,一路辛苦走过来的秋菊,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


为了照顾一家老小,秋菊回到老家,学会了手工编织,用一根氧化铝线编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自己喜欢这行,想到啥就能编出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从一开始摆地摊,再到给门店送货,然后上网开店,秋菊的名气越来越大,多次在国家、省、市妇女创业创新大赛中得奖。


找准了致富新路子,秋菊没有忘记比她更困难的艺术团员们,手把手传授技艺,“他们虽然行动不便,但心思敏捷,而且身残志坚,不肯轻易服输。”


就这样,秋菊认真地教,团员努力地学。“人心齐,泰山移”。眼看要散伙的艺术团在秋菊的带领下,成功转身,告别了之前漂泊的生活,撑起了“艺术手工坊”一片新天地。


扶贫工厂带动10多位残障人士就业脱贫。李希蒙摄


“秋菊,快来,我给你带来了一个新点子。”兴奋的喊声破门而入,记者抬头望去,只见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带着黑框眼镜,身着浅蓝色牛仔外套,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


“这是村里的王书记。”秋菊向记者介绍道,“这个扶贫工厂,就是王书记和村干部们帮助我们建的。”


“秋菊啊,应该感谢的是你,你是带动残障人士脱贫的‘大功臣’。”王书记大名叫王夫北,是安徽省气象局的选派干部,现任陈寨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今年是他驻村的第6个年头。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是坚中之坚,都是难过的坎。”长期摸排走访,王夫北发现因残因病致贫占了很大一部分,要想决胜,必须迈过这道坎。但是,给他们找一条致富路,谈何容易。


直到有次镇里召开党代会,看见镇党代表秋菊拿出编织工艺品,王夫北眼前一亮,当听到秋菊已帮扶10多位残障人士脱贫时,王夫北大腿一拍,兴奋地差点跳起来。


秋菊被王夫北从县城请回村里,把村里紧靠着省道的厂房免费给她使用,还临街开设了展示厅,“菊姐”手工坊扩大为如今的扶贫工厂,带动100多名老弱病残就业脱贫,每人年均增收万元。


“以前在家里是‘负担’,现在俺也能靠手艺吃上饭了。”朱欢欢拉着秋菊的手,腼腆地对记者说,“她还是我的红娘呢。”在秋菊的撮合下,朱欢欢在扶贫工厂找到了另一半,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其实,“菊姐”扶贫工厂让大伙都找到了“家”的温暖,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每个人都用心用力去呵护它,包括王夫北和村干部们。


“开始村里人不理解,很多人也想租这块厂房,都被我们回绝了,我说如果谁能够像秋菊一样带动这么多人脱贫,也可以免费租给他。”


扶贫工厂欢乐多。李希蒙摄


为了扶贫工厂,王夫北和村干部们没少费心,隔三差五往厂里跑,送政策,出点子,解难题……让秋菊他们没了后顾之忧,甩开膀子干,订单不断,新品倍出。


“有一次,王书记看了我们编的小花篮,忽然说,能不能做个有地方特色的,砀山是酥梨之乡,就编个梨树。”


说干就干,秋菊带着扶贫工厂的伙伴们一起琢磨,反复试验,还真弄成了:白色的花瓣、铜色的树干,整幅作品质朴而又灵动,人见人爱。


王夫北这次急急忙忙赶来,就是要告诉秋菊一个新点子:当地有种烙画的小葫芦,很受欢迎,如果悬挂在编织的“树枝”上,是不是又能走红。


听到这个好主意,秋菊笑得更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