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阜阳新闻

聚才引智 让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
2025-02-10 18:57:59   稿件来源:阜阳日报

“追才”路上,阜阳从未停步。

2月7日,一场热气腾腾的“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在阜阳大剧院再次开启。市委书记刘玉杰作形势政策报告,并深情寄语广大阜阳学子——颍淮明月照归途,创新创业正当时。

会场外,一场新春就业版的“热辣滚烫”正在上演。在高铁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全市各地的用人单位带着1000多个就业岗位,留住不少返乡人员的脚步……

渴求更多人才,皖北龙头城市阜阳不遗余力:近年来,常态化开展“接投资者回家创业、接技能人才回家兴业、接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和“招才引智高校行”“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阜阳人才总量已达113.66万人,其中近两年引导返阜留阜高校毕业生8.8万人。

一座城市的深情呼唤

时针回拨至2023年8月,首场“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举行,阜阳就向广大在外阜阳籍大学生发出呼唤:常回家看看,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家乡的发展。

两年间,阜阳已第四次举行该活动,深情呼唤再次发出:“热忱期待、真诚欢迎各位学子将阜阳作为梦想起航的港湾,成为阜阳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合伙人’!”

台上一次次“呼唤”、现场一声声“告白”,“实在阜阳”用真心赢得返乡学子认可。

合肥师范学院美术设计专业阜阳籍学子刘帅龙,已第二次参加“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再有一年多我就毕业了,希望借此机会多了解家乡、感知变化,为明年毕业做准备。”刘帅龙坦言,通过参加活动看到了阜阳的发展变化、广阔前景,进一步增强了回阜阳发展的信心。

吕亚东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专业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当听到市委书记在形势政策报告中提出“阜阳正在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材料产业高地、千亿级产业集群”时,他特别兴奋,“若所学在家乡有用武之地,我更愿意留在阜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为更好吸引阜阳籍学子回家乡,我市两年4次举办“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从报告会到实地参观,从直播带岗到现场招聘,活动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不断丰富,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满满诚意。

“借助这一活动,返阜留阜高校毕业生比重逐年上升。过去两年,我市已引导返阜留阜高校毕业生8.8万人。”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相关负责同志说。

一道“引才”的必答题

每逢寒暑假就举办“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阜阳为何如此重视在外阜阳籍大学生?

“向上向好的阜阳,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市委书记刘玉杰真诚地说,阜阳高度重视人才,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发展的“C位”。

近年来,阜阳大力实施“颍淮英才计划”,以“接您回家”为总抓手,常态化开展“接投资者回家创业、接技能人才回家兴业、接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和“招才引智高校行”“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迭代升级人才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人才发展。

如果选择创业,阜阳有一系列支持青年创业的政策,在创业初期可提供最高50万元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4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由财政给予贴息50%,并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中拿出30%的场地供大家免费使用,让大家在阜阳创业有场地、启动有资金、经营有信心。如果选择就业,阜阳对参加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面试的市外高校毕业生,最高给予2000元的交通补助;对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按企业支付其计税薪酬的30%,3年内最高给予36万元生活补助,还建有“青年人才驿站”及“人才公寓”,最大限度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如果选择创新创造,阜阳对新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培养计划的领军人才,还会一次性给予每人最高50万元资助。

人才政策是“加码”,经济发展更是城市“引才”的核心要义。

2024年,阜阳经济总量达3609.8亿元、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6849”产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高端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产值(营收)分别达600亿元、1400亿元、310亿元、750亿元。强力的发展后劲,给选择在阜阳创业就业的人才以足够的信心。

一场“双向奔赴”的成就

人才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企业是“主阵地”。

阜阳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478家、规上服务业企业221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644家、限上商贸单位186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16家企业跻身全省民营企业三个百强榜单,综合成绩全省第四、皖北第一,亦是吸引人才留阜的关键。

2月7日下午,千余名返乡学子走进阜阳部分重点企业,实地了解企业前景、产业现状、城市潜力。

“发展好、企业多、现代化程度高,今天的所见所闻让我重新认识阜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学生刘晓娇家住颍东区枣庄镇,当她走进昊源化工集团看到智能化操作台时,忍不住连连点赞,同时期待毕业后能在家乡成就梦想。

“平时就在店里吃过田三卷馍,没想到背后竟有这么大的现代化工厂,属实震惊了。”在田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三塔加工中心,合肥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刘棒棒如是说。

给学子们带来惊喜的远不止阜阳企业,姜明等人的创业故事同样令人向往、催人奋进。

作为安徽米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姜明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阜阳创业。短短几年,米乐信息就发展成为我市首家工业软件开发企业,拥有多项工业互联网核心专利技术,在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较高水平。

界首市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汪洋,则扎根家乡多年、潜心研发。眼下,企业的锂电池隔膜干法单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供应商。李汪洋也先后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号长”、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省劳动模范。

当一个个刘晓娇、刘棒棒“成为”一个个姜明、李汪洋,“阜阳学子家乡行”活动的意义也将具象化。

人才不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推动阜阳城市发展梦想变为现实。相应的,阜阳也在以最大诚意、最高礼遇、最优服务让越来越多的逐梦者在颍淮大地“安家落户”、助其“仰望星空”。阜阳与人才“双向奔赴”、相互成就的故事,正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