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览新大众文艺的闪亮 | ||||||
2025-02-14 18:05:04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 ||||||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也是新大众文艺的高光舞台。红火喜庆、年味洋溢的节庆活动,大俗大雅,新意迭出,流连其间的人们,在蛇年新春蓄足满满元气。 以刚刚过去的春节为窗口,观览新大众文艺的闪亮,解读千万人参与创造的共同文本,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真情与热望。 ——编 者
节庆曲艺新味道 盛书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江苏无锡分会场,高博文、陆锦花一曲评弹《无锡景·家国情》婉转摇曳,听得人如痴如醉。曲艺作为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以歌颂真善美、说尽人世情的温度和厚度为中国年增添文化味。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的进程中,在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点燃无数创作分享热情的过程中,曲艺年俗又有了新表达。 线上线下双驱动,春节曲艺市场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春节期间,各院团以精品曲目回馈居民与游客,曲艺直播、曲艺展演与曲艺消费也由传统书场茶园延伸至互联网新媒体,大大拓展了曲艺的表现空间和受众范围。不同版本的评弹《新年锣鼓响连天》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流行开来,点赞量惊人。北方演艺集团“新春曲艺专场”抖音直播一场观看量就突破1200万。借助新空间新媒介,曲艺被大众所看见,曲艺从业者也获得市场关注,释放曲艺创新创造的活力。 80后、90后,乃至00后年轻力量参与到曲艺创作、传播、消费中来。春节假期,他们或复排经典,或编演新曲,将曲艺与电视剧、话剧、电影等其他叙事艺术相结合,融入年轻一代对婚姻、家庭、职场等现实话题的感悟。在年轻人的创新演绎下,传统曲艺有了新味道,和时下流行的大众文化有了更密切的联系。这些借文艺观照生活、于笑语中吐露真情的表达,赢得观众好评。 节日期间,尤其是反映传统岁时风俗与民间技艺的应节曲目得到创造性复排。长子鼓书《腊月天儿》勾勒忙腊月的祥和欢快氛围;曲艺剧《硕二爷传奇》于幽默中发扬中华孝亲美德;粤曲《挥春》融说唱、数白榄、流行音乐于一身,展现新广州新荔湾的活力形象;《看今朝》杂糅南北,将陕北说书的粗粝与苏州评弹的温婉相结合,展现生态建设、精准扶贫中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 到天津听相声,到北京听评书,到苏州听评弹,到东北看二人转,到陕北听说书……曲艺成为春节地方文旅的亮眼名片。在天津古文化街戏楼,曲艺快闪演出让游客惊喜连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胡集书会,凭借写书、亮书、对戏、擂台赛、拜师收徒等曲艺活动吸引数万游客观看。以书会为载体,非遗手工与当地名产云集,“曲艺+旅游+好品”成为新的年俗风尚。 传统节庆向来是曲艺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也是曲艺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时代性、创新性的试金石。经过蛇年春节的淬炼,传统曲艺还将焕发何种新面貌、激发何种新活力,令人期待。
新年俗 新文娱 郑焕钊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应用,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新大众文艺主体迅速崛起,文化表达空间空前开拓,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新兴文艺形态迅猛发展,大众文艺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极大提升。从李子柒的乡土短视频、外卖员王计兵的素人写作、《黑神话:悟空》的全球走红再到网络脱口秀的兴起,新大众文艺活力涌动,不仅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也深刻影响着当代文艺生态和文艺格局。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无疑是新大众文艺的一次集中展示。视听平台精心打造剧集、微短剧“线上春节档”,《五福临门》《夫妻的春节》《以爱之名》等与新年氛围相契合的作品轮番上线。短视频平台也不甘示弱,推出“找年味”“有年味”频道,创意行家带来新奇有趣的春节主题展示,赛博厨师分享独特的年夜饭制作,暖心记录者用镜头捕捉温馨的家庭瞬间。“我在家乡看非遗”活动更是激发大众创作分享热情,各类短视频共同营造浓浓年味。云直播技术不仅带来丰富的文艺节目,更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近观各地精彩春晚民俗。广东、福建等地的民俗直播刚拉开帷幕,便吸引大量观众在线观看,跟着短视频体验民俗成为过年新方式。在数字空间中,挑战年兽游戏唤起玩家的童年记忆与参与热情。在社交互动方面,年轻人也玩出了新花样,AI智能体祝福、二次元春联既充满科技感又展现个性风格。 强烈的情感浓度、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参与热度,使节庆成为观察新大众文艺的一扇独特窗口。阖家团圆的文化内核是春节最具感染力的情感纽带,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渴望回到亲人身边,共享相聚的温暖。这种对团圆的执着追求,对年味年俗的普遍参与,激发了全民参与创作的热情。在新媒介新技术的赋能下,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创作者们,用手机镜头分享团聚温馨时刻,通过弹幕、评论传递喜乐心情。亲情、友情、祝福,新大众文艺敏锐捕捉到这些共通情感,通过剧集、网络电影、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表达,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正是这种情感的普遍性特征,构成节庆时刻新大众文艺喷薄涌现的心理基础。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春节丰富的传统习俗与神话传说,也为新大众文艺再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母本。春联、福字、红包等传统元素,被新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手段重新演绎;年兽来袭、哪吒闹海、西游故事等神话传说,也以数字化、虚拟化、二次元的新颖形式呈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创作者们从这些文本中汲取养分,创新表达,实现了文化的共享与传承。在春节短视频的评论区,网友们分享各地民俗掌故、发送年味图片,还为创作者分享文化线索和创新灵感。大量借助智能技术完成的“二创”内容,其奇思妙想不仅成为节庆期间人们欢乐的源泉,更启发人们对年俗年味的崭新思考。 新年俗,新文娱。新大众文艺以其内容优势和技术优势,丰富着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为数字时代节庆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一方面,在数字虚拟空间重塑节庆文化仪式,实现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传统节庆符号的再创造,营造浓烈的节日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大众文艺的广泛参与和共创分享,人们跨越空间的阻隔,共同领略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沉浸于节日的欢乐温馨,深刻感受家国一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温馨、喜悦、祝福的情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气神,为新的一年蓄满前行的力量。 《哪吒之魔童闹海》引发持续高涨的观影热潮,蛇年总台春晚在B站直播带来超过1.2亿的弹幕互动……春节展现的大众文艺新活力还在继续。它让我们看到,科学技术的飞跃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必然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娱活动的变迁,必然呼唤着大众文艺的新面貌新可能。 (作者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旅演艺—— 延续节日传统 彰显时代气韵 胡 娜 春节是文旅消费的重要节点。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其中,文旅演艺成为激活春节文化休闲消费的重要引擎,释放出巨大活力。 非遗民俗演艺一直是春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文艺形式之一。有关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含非遗代表性项目体验和含民俗表演的旅游消费人次同比分别增长了40%和36%。这些民俗演艺让人们在实践中参与传承春节文化,创造春节的活动形式,不断丰富着春节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吸引力的文旅项目。庙会、灯会、英歌舞等非遗民俗越来越强调体验感,并通过社交平台扩大声量,对人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甚至引领了人们旅游出行的目的地选择。 如今,具有互动体验的沉浸式演艺成为文化潮流。春节假期很多景区通过与剧本娱乐、汉服巡游、放灯祈福等参与性强的新形态融合,让观众从“观看”提升至“参与”,创新文旅演艺的产品形态,营造空间景区的年味,为游客带来独具春节特色的文化体验。在陕西西安华清宫景区,“金蛇送福”活动由演员带着游客演绎故事,在完成游览路线的过程中,更加深入感受景区的文化内涵。这些活动有助于建构新的文旅生产、传播、消费的产业链条,带来节日文化新的消费体验和场域。它们表明,新时代的文旅演艺不仅仅要有文艺精品,还要密切联系时代变化和人民需求,关注文化艺术的大众参与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实现,这是文化演艺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要求。 从城市更新到乡村振兴,从线上到线下,从体验经济到场景营造,从主客共享到主客共创,这些文旅融合的新特质,在重新定义着文旅演艺的形式与内涵的同时,也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触动我们去思考文艺产品创作、生产和消费的新方式,促使我们跳出艺术看艺术,追问在一个变化了的时代语境里“艺术何为”。春节假期的文旅演艺所释放的新活力,让我们更加期待新的一年文旅事业的新发展。
短视频过年—— 从共享到共情 王雪璞 第五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已占我国网民整体的93.8%。随着短视频行业的持续增长,它成为时下大众文艺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以包罗视听语言的先天优势和更便捷直观的交互性,深深融入当代生活,刻印着文化的创新创造。今年春节假期,各大平台短视频播放量创下新高,人们通过短视频感受浓浓年味,记录下独家春节记忆。 为满足创作传播需要,各大短视频平台推出针对蛇年春节的“一键式”视频模板。在“元宇宙春节场景”里,用户能够体验到线上庙会、机器人舞狮等多种多样的年俗文化。短视频将海量年俗符号收纳集中,打造出老少皆宜的年俗乐园。无论是打铁花、舞狮子、走亲戚等传统项目,还是AI生成春联、机器人拜年、线上过年游等新生年俗,都在短视频中得以集中呈现。 年俗短视频引发了极大的分享热情。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一样的春节,不同的庆祝。过往只能道听途说的异地年俗,当下却能生动直观地呈现在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不仅是用户与作者之间的留言与互动,也有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点赞与评论;不仅是转发与推荐,也有模仿与改编,各具特色的二度创作,通过分享与互动实现深度传播。有影像、有音乐、有文字,有纪实、有抒怀、有评论,有传承、有发现、有创新,这样的短视频作品尤其体现着新大众文艺不拘一格的美学特征。 分享的目的是共情。这种共情,是体验感、满足感与归属感的统一。通过年俗话题提炼、年俗关键词搜索、网络年俗仪式的建立与发酵,天南海北的人们共同感受着辞旧迎新的喜悦。创意迭出的拜年视频、新奇有趣的拜年游戏、琳琅满目的拜年特效,体现着人们用多元方式挖掘更多交流可能,阐释独属于自己的“年俗”,而最终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是共通的心理情感与文化认同。 创作是基础,分享是手段,共情是目的。随着国产大语言模型的应景上线,短视频有了更多新创玩法,年俗短视频的生命力也将愈加旺盛。技术赋能的升级预示着,未来短视频在创作上会继续拓宽,分享上会愈加多元,而共鸣共情也会更加深刻。
新春灯光秀—— 灯火里的创意生活 荣浩磊 胡 熠 从小年开始布置,到“正月十五闹花灯”,人们张灯结彩,用绚丽灯光点亮城乡美景。在成功申遗后的第一个春节,许多城市精心打造灯光秀,让万千大众共享节日盛景。 大众参与点亮民族文化记忆,是今年灯光秀的共同主题。26万余件灯笼与灯饰布满北京街头巷尾,春联、福字、京剧脸谱等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灯光设计。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更注重大众参与、大众分享。背街小巷、社区村庄、普通市民,纷纷打造“家门口的特色年味”。 不止于“看灯”,不少灯光秀将视、听、互动体验迭代升级,着力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空间。北京丰台区长辛店老镇通过房屋景观微更新,每天固定时间举行“开街仪式”,灯光与长辛集市、非遗技艺、全民秀场等活动结合,让传统文化“入景”更“入心”。粤港澳大湾区灯会则融合四川自贡灯会等特色非遗要素,人们漫步其间,不经意间被传统文化之美打动。这些尝试,塑造了灯光秀更加深厚绵长的美学意蕴,彰显着灯火背后的文化底蕴,不断唤醒人们心底的文化记忆。 作为一种“艺术+技术”的新业态,智能技术极大拓展了灯光秀的艺术效果和可参与度。长沙“一江两岸”春节灯光秀借助人工智能、5G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灵动流畅的灯光变幻;广州琶洲西区通过科技榕树、数字烟花和蛇形光影等手段,构建未来感十足的赛博数字城。 新技术也正在实现灯光秀的“长尾效应”,使其不再“昙花一现”,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与个体持续产生连接。借助数字投影、全息风扇、智能彩灯矩阵、智能花卉景观、电子烟花等技术,“灯光秀+商业街区”走红互联网。福建漳州鼓励各类主体加入灯光秀建设,激发了普通市民参与灯光秀设计的热情。元宵节期间,灯光秀新技术与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习俗相结合,这些技术模式的创新,增强了灯光秀与观众的互动效果,丰富了参与感、体验感、新奇感,体现了灯光秀用好新技术、走进百姓大众的独特优势。 节日民俗总是伴随着文化消费活动,灯光秀已经成为拉动节日消费的强劲动力。在苏州古城,相门城墙的跨年光影秀、盘门的“鱼跃狮舞 盘门元梦”“放飞心愿灯”等活动带来超燃的现场互动。元宵节期间,狮山市集里科技与艺术感满满的灯光搭配水上舞狮、非遗秀场等活动,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为防止造成铺张浪费,近来节日灯光秀借力新技术,在更环保、更节能上作出新探索。杭州钱塘江两岸,新春灯光秀在呈现“灵蛇列车”绚丽效果、展现故事场景的同时,积极试点“零碳灯光秀”等光伏新能源技术,低碳节能。 丰富多样的灯光秀,以独特创意与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文化的桥梁、连接亲情的纽带、推动城市发展的亮色,显示着新大众文艺的潮流时尚。它让人们在欢乐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迈向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村晚”上新—— 群众文化迭代升级的新舞台 李旷怡 大锣鼓、潮剧、潮州音乐轮番登场,“潮味”十足;300多名农牧民欢聚巨型蒙古包,用马头琴声与歌舞点亮草原之夜;海宁硖石灯彩与生肖蛇元素巧妙结合,光影、舞蹈、音乐共同拉开晚会序幕……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各地“村晚”不约而同地融入浓浓非遗元素,烘托节日喜庆氛围。作为一种源自乡土、植根民间的大众文艺活动,“村晚”走过40多年历史仍不断上新,成为年味的聚集地、群众文化迭代升级的新舞台。 “村晚”近年来不断“破圈”,既源自长期以来的艺术积累,也得益于媒介技术的放大效应。随着网络视听平台快速发展,各地“村晚”搭乘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文艺形式快速提升影响力。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发起的“我要办村晚”主题活动,在一年时间里吸引4700多名主播在家乡举办超过3万场“村晚”。借力网络平台,曾经限于乡土的乡村舞台,变身网络舞台甚至世界舞台,曾经小众的民俗文艺走进大众视野。 媒介技术也深刻改变了“村晚”的观演形态。今天的“村晚”,既对应线下文艺活动需要,也对接广大网友“百闻不如一见”“看见他乡”的线上艺术需求。其中,非遗民俗正是吸引观众的亮点。舞鱼灯,这项安徽歙县瞻淇村传承近800年的民俗活动,登上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父老乡亲共同打造的“村晚”直播,让屏幕前的人们一睹辛弃疾笔下“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民俗风景,吸引超过270万人次观看。福建提线木偶、湖南竹竿舞、贵州芦笙等各类“村晚”节目,不仅激发了乡村文艺创作的活力,也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如果说“村BA”“村超”点燃了乡村体育激情,“村晚”则以民俗欢庆的形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村晚”直播间,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体验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不少人慕名而来游览参观。许多非遗文创和农产品借助“村晚”声名远扬,开辟了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市场。 社会流动不断加速,乡村与外界交流日益密切,刻在人们骨子里的乡愁,可以用文艺的方式来纾解。这是“村晚”之所以产生的缘由,也是其持续焕发生机的动力。相信在技术革新、艺术创新与媒介融合背景下,“村晚”将凭借自身的高参与度和强创造性,为新大众文艺注入活力,也为乡土留下共同的文化记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