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义书法艺术赏析 |
2020-09-20 20:25:47 稿件来源:阜阳公众网 |
郑新义,字如意,1938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大学毕业,当过兵,转业后在省城工作多年,后调回阜阳,现已退休。他自幼承蒙家学,酷爱书法。从6岁起随舅父学书,几十年临池不辍,其书法艺术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大赛并频频获奖,亦被众多国际政要、友人收藏;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和谐传统文化研究院高级书画师。 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是人类审美的结晶和境界的展现。中国的书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继承、革新的审美创造史。具有数千年古老优秀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如何在当今的历史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健康发展,这是许多书法家苦苦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在深入继承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书法的创作既要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又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进而表现出明显的艺术个性和审美境界。 在阜阳众多书法家中,早就听说郑新义的书法不错,也很想能与他见面交流。当我真正与郑新义面对面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年近80的人,身体却很硬朗,谈吐儒雅,论及中国的书法艺术,老人侃侃而谈,并讲述了他学书的艰辛之路。郑新义六岁开始学书,幼承舅学,苦读碑帖,博采众长,即便是在部队服役、回地方工作,几十年来临池不辍。他的楷书从颜入手,宗法二王,兼学赵孟頫、文徽明、米芾、王铎;草书初学二王、张旭等。他师古而不泥古,从不死搬硬套,吸取多家精华和神韵,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纵观郑新义的书法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在我看来,他的书法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师法传统,融古铸今。从他的作品中,明显地可以看到,新义先生从前人的碑帖中获得了许多滋养。他从楷书入手,取法高古。他的行草源自米芾、张旭、王铎,潇洒中不失法度,规矩中透出许多创意,看出他化古为今的技法,古风今韵油然而生,用笔方圆兼施,线条刚柔相济;既沉着稳健,又轻松自如;随着内容和字体的变化,犹如江河奔腾,时而行云流水。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二是规范而凸显个性。中国的书法历来是法度与艺术个性的统一。它要求将字写得既规范、有法度又要有艺术性和自己的面目。规范、法度问题是个基本功问题,艺术个性问题是才华和文化修养问题。不规范、没法度就是胡写乱写,没有艺术个性就不是书法,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写字匠。郑新义的书法作品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很规范,都有法度,交代的都很清楚,使大家都能认得出来,看得明白,但又有他自己的鲜明个性。清人晁补之说过:“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胸中所独得。” 三是创新而熔铸古今。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与时俱进,但是创新从来不是从零开始,必须站在古人的肩上前进,必须首先继承好古人的优秀传统。从中国书法史之看,许多大书法家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既是出色继承者,亦是杰出的革新者。郑新义一直恭恭敬敬地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他既注重继承传统又能自觉创新,进而形成自家面目。他虽无意作书家,也无意另辟蹊径,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形成风格,做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孙过庭语)。 尽管郑新义的书法已登堂入室,并荣获全国性的多次大奖,但他仍对书法艺术苦苦探求。正如他说的:“对书法艺术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在此,我们也期望郑新义先生永葆艺术青春,以他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其书法艺术定会更上一层楼,终成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