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 |
2020-12-08 10:26:08 稿件来源:阜阳公众网 |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我国1.23亿市场主体中,绝大部分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体量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更需要政策的精准帮扶支持。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加大小微贷款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连续7个月创有统计以来新高;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92%,较去年末下降0.96个百分点,呈现出“增量、扩面、降价”的积极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以此为指引,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堵点”,从四个层面积极构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让金融活水能够畅通无阻地流向小微企业。 一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激发银行“敢贷”的主动性。如何让银行精准识别风险、合理经营风险、有效化解风险,是破解“不敢贷”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加强数据应用,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建立健全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涉企信用数据高效整合、融合应用机制,多方归集工商、税务、司法、征信等信用信息数据,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要落实制度保障,提升风险应对的宽容性,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适当提升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要完善担保机制,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水平、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帮助银行有效分担小微企业贷款风险。 二是强化内外激励引导,调动银行“愿贷”的积极性。小微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激励引导。要完善政策体系,发挥好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等政策的系统集成,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提升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内生动力;要理顺内部机制,引导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职部门,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合理管控小微贷款的内部筹资成本,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在分支机构考核中的权重占比,配套专项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一线营销小微贷款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产品服务创新,提高银行“会贷”的专业性。要强化特色模式打造,建立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银行加大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投入力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加适配的金融服务;要强化产品服务创新,支持银行深化投贷联动试点,综合运用“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远期权益”等多种模式服务科技小微企业。引导银行加强与园区、协会等部门合作,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专属产品;要强化科技赋能作用,积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前沿科技重构传统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流程,推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体系向线上化、场景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完善监管科技,借助监管沙盒有效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支持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 四是发挥政策工具合力,提升银行“能贷”的持续性。需要重点疏浚“两个渠道”,一方面畅通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建议进一步支持中小银行通过公开发行、定向增发、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引导基金、年金等长期投资者参与银行增资扩股,有效缓解中小银行资本紧张的困境。另一方面,畅通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渠道,支持银行用好用足央行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援企政策精准直达小微企业。科学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和经济恢复情况,适时修订或延长相关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退出节奏。鼓励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开展“转贷款”合作,将政策性银行的政策、资金优势与商业银行资源、人力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