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安徽新闻

安徽:种业“基因库”,怎么建?
2021-03-25 10:27:46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image.png

  3月23日下午,在位于合肥的省农科院基地内,技术人员在做小麦杂交育种试验。本报记者 史力 摄

  安徽日报讯 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保护体系基本建立,是我省发展现代种业的优势所在

推进种业创新,首先要打牢基础,种质资源库就是重要的基础之一。

  3月14日,在歙县深渡镇中蜂保护区内,记者看到,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的皖南中蜂正在花丛中忙碌着。保护区负责人吴路亭告诉记者,一般的蜂种在10℃左右的天气就无法采蜜,而皖南中蜂 在5℃左右的气温仍可采蜜,因此,山区冬季开花的植物,离不开皖南中蜂的采蜜授粉。

  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负责人田传春表示,保护畜禽遗传资源,既能保持生物多样性,也能为种业发展提供研究基础。因此,保护种质资源至关重要,“淮北灰驴曾经只剩下90多头,经过有效保护,现在已经增长到100多头。”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现已累计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超过3万份,这中间不乏重要的地方特色资源,如水稻抗稻瘟病的“鸡爪籼”、小麦抗干热风的“西南成”以及野生大豆、矮败小麦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选育优质品种的重要保障。

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讲了这个故事:袁隆平院士利用一株“野败”(野生稻种质),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稻,使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多的人口。

  “种质资源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反之,没有种质资源,农业育种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田传春说。为此,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相关保护工作,目前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基本保护制度逐步建立。29个畜禽品种被认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已建成55个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

  2019年,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科研人员在霍山发现“杨三寨神韭菜”;2020年,我省通过开展资源调查,新发现“祁门白鹇鸡”资源。

保护基础条件较薄弱,缺乏基础性研究,存在资源丧失风险

虽然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一直在进行中,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仍有差距:

  ——保护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目前我省种质资源圃和畜禽资源保种场面积较小,设施较为简陋;缺少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中心库。

在一处安徽白山羊保种场内,记者看到,这里的设施相对落后,养舍面积较小。“目前安徽白山羊棚的面积是750平方米,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好。”保种场负责人坦言,为此去年又投资建设了新棚,预计年底可以投入使用。

  ——资源丧失的风险依然存在。

  以畜禽为例,据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介绍,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畜产品产量增长的需要,缺乏对畜禽种质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重杂交轻保护”的现象,造成品种混杂、部分地方畜禽种质资源流失。

畜禽种质资源如此,主要粮食作物的种质资源也亟须“保种”。

  ——种质资源基础性研究不足。

  “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跟国外差距不太大,但在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产、优质等性状,还有不小差距。”丰乐种业副总经理、总农艺师王浩波介绍,在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5万份。

霍寿黑猪、大别山黄牛、定远猪……我省很多畜禽遗传资源,栖身于位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家畜基因库。

  “现有的基因库还比较简陋,我们已经启动中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的建设,建成后保存的种质资源更加丰富,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耿照玉表示,种质资源保护政府要积极主动,而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他们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建立小型基因库,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加大基础性研究,加快基因发掘与育种利用,将“种质库”变成“基因库”

  “基于安徽的优质种质资源,我们将积极推进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争取近几年,在地方猪、羊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提升畜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田传春说。

种质资源保护好,更要研究好,要加快组织对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鉴定,为自主品种的培育提供“基因库”。

  记者在走访中获悉,我省一些龙头种业企业也建立了资源库,并且组织相关研究。王浩波表示,丰乐前期共收集保存各类亲本类种质资源600多份,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对主要在线品种(亲本)资源共489份材料进行了DNA指纹图谱构建。但他也坦言,种质资源保护投入大、见效慢,企业在资金方面压力较大。

记者留意到,3月19日,合肥市发布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打造种业之都,其中就专门要求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对省级以上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库、圃),每年给予20万元奖补,用于扩大核心种群,做好保种工作。对省级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场(区、库、圃),每年给予10万元运维经费奖补。”

  “种质资源库中收集的一些品种,可能看起来品相不好、产量不高或某些抗性不强,难以直接利用,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需要通过基因组学与表型研究手段,挖掘优异基因。因此,要抓紧利用好现有的‘种质库’,把‘种质库’变成‘基因库’、变成优良性状库。同时,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赵皖平说。

如何进一步做好种质资源基础性研究呢?在耿照玉看来,国家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组织科研院所持之以恒开展基础性研究。吸引和鼓励生物、农业科研人员,加强优异基因的发掘与育种利用,并积极申请专利。这样才能把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种质资源的基础性研究是个长期过程,而科研院所、高校能申请到的课题,可能只持续三五年就结题了,这种现状必须作出改变,才能激发科研学者的积极性。”有专家表示。

目前,种质资源数量巨大,仅我省的作物种质资源就超过3万份。对此,有专家建议,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育种目标的变化,鉴定的性状和要求也会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可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相关作物性状鉴定评价工作。( 本报记者 何珂 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