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公众网 - 阜阳广播电视台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   阜阳新闻

从污染源变新资源 从没人要到抢着收 “百亿粮仓”阜阳的秸秆蝶变
2021-06-21 18:10:47   稿件来源:阜阳公众网

“在乡镇工作,以前常年发愁的事之一就是秸秆。”说这句话的于旬,是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党委书记。秸秆这个看起来的“小事”,之所以能让一名基层干部发愁,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大问题。

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区,这里每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产生的大量秸秆曾经只能一烧了之。以至于之前每到夏收时节,皖北到处都是焚烧秸秆的火头,浓烟随风飘进城市,人们连窗户都不敢开,最严重时,秸秆焚烧甚至会影响高速通行、飞机起降。

2012年,安徽省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将其纳入对各地的目标责任考核。随着禁烧力度加大,田里的火头不见了;湛蓝的天空下,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已经渐渐被人遗忘。

不再焚烧,那皖北的秸秆都去哪了?

近日,随着又一年夏收的到来,记者走进素有“百亿粮仓”之称的安徽阜阳一探究竟。


阜阳颍东区正午镇王桥村的秸秆收储点。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从污染源变新资源,秸秆有了好出路

“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天然气站发挥了大作用。有了它,我们乡镇的秸秆就有了去处。”让于旬不再为秸秆发愁的,是位于阜南县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的阜南县林海生态苗集生物天然气站。

阜南是全国唯一的农业(林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今年3月,阜南县现代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被纳入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我们主要是收集秸秆和畜禽粪污等有机废弃物,然后进行全量化、专业化的集中处理,通过生产生物天然气,有效解决县域废弃物处理、天然气供应等难题。”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苗集生物天然气站站长李元帅说。

李元帅介绍,公司计划在阜南建立8个生物天然气生产站,苗集这个目前是最大的,今年预计能消耗秸秆2万吨左右。

“苗集镇现有耕地6万多亩,每年产生很多秸秆。以前秸秆烧了污染大气,扔水里污染水体,还田多了土壤还有病虫害……现在一个天然气站就解决了大部分。”于旬说。

林海生态的出现,是阜阳强力推动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成果。近年来,阜阳延伸秸秆利用产业链,重点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工业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找到越来越多的出路。

从6月初开始,国能临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门口运输秸秆的车辆就排起了长队。一车车打捆的秸秆,在这里转化为电能,走进工厂企业,走进万户千家。


秸秆装车后运往发电厂。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我们一期项目年使用秸秆15万吨左右,二期项目预计6月底投产,秸秆年使用量增加至35万吨,约合150万亩小麦秸秆产量,临泉县小麦种植面积正好是150万亩左右。”国能临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迪说。

通过项目先行、示范引领,在阜阳,秸秆有的化身能源,有的化身饲料,有的变成蘑菇基料,有的变成餐具、家具,从污染源到新资源后,秸秆的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


从没人要到抢着收,秸秆有了经纪人

一个覆盖阜阳全市的秸秆收储体系也日渐成熟。

“颍东区小麦种植面积56.93万亩,夏收期间,预计有20万吨小麦秸秆需要离田。如果没有秸秆经纪人和收储体系支撑,工作是很难开展的。”颍东区农业农村局科教股负责人吴峰说。

秸秆经纪人将秸秆带离农田,再送到需要的企业,在阜阳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由秸秆经纪人组成的秸秆收储体系成为关键一环。

2012年,周强在阜阳市颍东区开了一家养牛场,随着年出栏量从300头达到2000头,需要的秸秆饲料也越来越多。“之前我们向附近村民买秸秆,距离远的都不愿意送,只能自己买机器去田里打捆。”自从有了秸秆经纪人,周强再也不用操心收秸秆的事了。

为了推进秸秆离田,颍东区今年建立了以收储运企业为龙头、收储经纪人为基础,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销体系,并在全区建成50个标准化临时转运点。


秸秆运送至收储点后整齐码放。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6月3日开始,秸秆经纪人王永才就忙得马不停蹄。他在颍东区正午镇王桥村的临时转运点,负责周边3个村庄18000亩小麦的收储运。从早到晚,一辆辆运输秸秆的货车,不停在转运点进进出出,将打捆成大型圆筒的秸秆从田间地头运到这里。

“我们跟村里承诺了,小麦收割后,3天内秸秆全部离田,我们准备了7个搂草机、14个打捆机,还有26辆运输车,尽力给村民下一步耕作提供便利。”王永才说。

同样的秸秆收储体系,在阜阳各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起来。

阜阳市临泉县今年重点打造以国能临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秸秆收储体系——4月中旬,全县召开交流大会,给秸秆经纪人们打气鼓劲;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73户秸秆经纪人落实打捆作业地块75万亩,并组织各类打捆机600多台套,确保3到5天就可完成签约地块的打捆作业。

阜南县则针对收储费时费力费钱的瓶颈,着力构建村有收储点、乡镇有收储中心、县有规模化利用企业的收储体系,依托农机合作组织和企业,建设标准化收储中心26个、秸秆收储站84个、秸秆收储点320个,形成县乡村三级秸秆收储网络。


临泉县秸秆发电厂内,工作人员紧盯着监控屏幕,确保各个环节安全运行。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秸秆“身价”要提升

转变理念谋创新,尊重科学寻路径。当秸秆成为一种资源,沃野千里的阜阳,出现了一种新景象:除了粮食的收成,村民在秸秆身上也能挣到钱。

今年40岁的金朝起是临泉县滑集镇金翟庄村人,听说运输秸秆有钱赚,他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一天来回跑了十几趟。

“我运的是大圆捆,一趟六捆,一捆5块钱,一天下来能挣两三百元。收麦这几天,可以挣个一千多元。”金朝起说。

随着秸秆用途越来越多,如何让其“身价”更高,也成了更多人思考的问题。

在阜阳颍东区插花镇郭营村,村民李玉勤购买设备建设厂房,将小麦秸秆加工成可作为燃料的生物质颗粒。


秸秆被粉碎后,经过高温压合成燃料颗粒。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这种颗粒生产时进行了除尘,所以燃烧时没有烟。普通小麦秸秆卖到电厂大概两三百元,生物质颗粒价格高了50%左右,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很多客户都抢着要。”李玉勤说,公司每年可生产生物质颗粒1.1万吨,今年夏收预计收储秸秆1万吨左右。

2020年,为更好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颍东区还联系了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客户,将小麦秸秆加工成饲料销往这些地方。

“这些饲料运到内蒙古、新疆,去年价格最高是800元一吨。我们今年买了4台揉丝机,准备对三分之一的收储秸秆进行加工。”秸秆经纪人王永才说。

在临泉县,刚入行两年的秸秆经纪人徐天生,也在着手准备进行秸秆深加工。

“直接卖掉确实回款快,但利润太低,我跟朋友正在建一个饲料加工厂,虽然投入大一点,但效益能提高20%。我看好这个行业,未来一定大有可为。”徐天生说。

从田间废弃物到抢手的“宝贝”,产业化为“百亿粮仓”阜阳的秸秆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将地方产业发展的“金山银山”与生态环保的“绿水青山”画上等号;而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支点的“绿色发展”,也正在为阜阳开拓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人民网-安徽频道)